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获得最佳编剧。获奖影视: 《日出》
曹禺(1910年9月24日-1996年12月13日),本名万**,字小石,小名添甲,是中国现代剧作家以及戏剧教育家,他被称为“中国的****”。曹禺这个笔名是取自他本姓繁体“萬”字,拆为“草字头”和“禺”,草字头换为曹,“萬”就成了“曹禺”。曹禺祖籍湖北潜江,1910年9月24日出生于天津意租界二马路28号(今河北区**道23号)小洋楼。其父万德尊曾任黎元洪的秘书。他在《人民戏剧》(1979年第3期)中说“我出身在一个官僚家庭里,看到过许多高级恶棍、高级**;《雷雨》、《日出》、《北京人》里出现的那些人物,我看得太多了,有一段时间甚至可以说和他们朝夕相处”。父亲是曾当过师长和黎元洪秘书的万德尊,据曹禺忆述,他的父亲“为人胆子很小,又从来没有打过仗,加上他读书较多,便更像是个文人,四十多岁,他就不做事了,经常找几个诗人在一起吃吃喝喝,写点诗文。”父亲先后迎娶三名妻子:首名妻子燕氏诞下他的姐姐万家瑛及**万家修;第二名妻子薛氏是他的生母,但不幸在生下曹禺3天后便因产褥热而离世;第三名妻子是他生母的孪生姐妹,名叫薛咏南,但她没有诞下子嗣。曹禺没有上过小学,自幼在家垫中学习古典文学(例如《红楼梦》、《镜花缘》)和传统经典(例如四书五经及《史记》);他又从林琴南所译的西洋小说中接触西方文学。他很早便接触戏剧,少年**跟随继母观看京戏、昆曲、河北梆子、蹦蹦调、唐山落子等许多地方戏,以及当时流行的文明新戏;另外,他亦因从小熟读《戏考》而加深对传统戏剧的认识。1922年插班**南开中学读二年级。1925年(15岁)加入南开新剧团,先后参加了《**》、《****》(扮演主角娜拉)、《国民公敌》、《织工》等剧的演出,改编并参加演出了《财狂》、《争强》,这些演出经历使他对戏剧艺术规律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,曹禺自言“南开新剧团是我的启蒙老师”[2]。曾经想从医,但两次投考协和医学院都没能考上。这时期的他阅读很多外国剧本,包括南开教师张彭春馈赠的英文版《易卜生全集》。张彭春是当时南开中学的校长,对他的戏剧影响深远。1928年,曹禺入读南开大学政治系、次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。1929年,曹禺的父亲去世,而此事对他的影响很大,令他深刻体会到世人的丑恶-“我父亲死后,亲朋离散……所有的人对我报丧都不起劲,除了李仲可,别的人都不来过问了。家庭一败,立即脸就变了,就像鲁迅说的那样:‘有谁从小康人家堕入困顿的吗?我以为这条路中,大概可以看到世人的真面目。’真像鲁迅经历的那样,家庭一败就完了,找谁谁都不管,真是可怕的啊!这种体验是平时不可能得到的,这种人生的体验对我来说是太深刻了。”1933年大学毕业后,曹禺到河北保定育德中学任教。数月后,又**清华研究院研究戏剧。他21岁时开始了背景取于天津的剧本《雷雨》的创作,1934年7月发表于《文学季刊》。同年9月回天津,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外文系任教。1935年发表《日出》,同年8月应邀赴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。1942年初辞去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教职离开江安赴**从事戏剧写作和编导**。1946年3月,与老舍应美****邀请赴美讲学。1947年1月回国,应熊佛西校长之聘,到上海实验戏剧学校任教,同时开始构思创作电影剧本《艳阳天》。1948年,由文华影业公司拍成影片,曹禺自任导演。1949年2月,在*****的安排下,秘密转道香港抵达北平,2月28日离港北上,3月18日抵京,参加了新******筹备会。*******成立后,曹禺曾经担任过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、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务,还写了《胆剑篇》和《王昭君》两个剧本。曹禺戏剧喜好暴露社会问题,反映现实生活,爱憎感情强烈,善于描写悲剧人物及悲剧性的生活内涵,情感丰富细腻,戏剧情节主线清晰,结构紧凑,情节曲折,精心布设悬念,引人入胜地展开戏剧冲突。曹禺把话剧由着重情节,转为较重人物性格,善于塑造人物,描写人物内心世界,剧中人物说话生动口语化,又富于个性,经得起咀嚼。语言真切明白,简洁易懂。他喜借鉴外国戏剧,与中国国戏剧传统结合。曹禺的戏剧,标志中国话剧艺术渐趋成熟,推动了话剧创作水平的提高和发展。他从大量外国文学汲取现实主义的营养,创造众多呼之欲出的人物,丰富了中国现**学。